•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国际会议论文翻译

电影翻译娱乐化:放手给市场定生死

今年四月以来,随着好莱坞大片引进名额的放宽,同步上映的外语片在内地多了起来。原始配音中文字幕版本的引进片,一直是内地观众进影院的首选,而翻译的准确化和娱乐化,就越来越成为观众们所关心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的翻译向广大字幕组看齐后,翻译娱乐化是否合适,引发了业内和业外的共同热议。
 
  《黑衣人3》这种动作喜剧中,偶尔出现的“你地沟油吃多了吧”、“不能买路边摊的东西”等台词就已经引发了不小的“口水仗”。到了《马达加斯加3》这种疯癫型喜剧片里,越来越多的诸如“亲,我等你个西瓜”、“这人比麻辣凤姐还要丑”、“我们做个夫妻档,像小沈阳(空间)(在线看影视作品)一样”等“神级”翻译后,翻译娱乐化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娱乐精神的观众会觉得这样网络化娱乐化的翻译无伤大雅,而一些严谨的观众则认为这样的翻译过于追求所谓的本土化,而失去了准确性。
 
  这次引发争议的翻译有两大类,一个是在《黑衣人3》中突然出现的,用古诗词来翻译进口片的“尝试”。针对这一新现象,从普通观众的立场来讲,目前尚无法接受。毕竟古诗词和略带文言色彩的语法,在华语电影中都很少见。《孔子》曾经大量应用了《论语》中的原话,结果被观众们批得体无完肤。如今看到一个美国佬在那里端着比周润发(在线看影视作品)还严肃的架子,说话配上的字幕竟然是文绉绉古诗词,自然无法讨好大部分观众。如果说《黑衣人3》真的只是一次尝试的话,那么基本上可以说这次尝试的结果是比较失败的。
 
  第二类是大量网络流行语的应用。目前来看,翻译中加入流行语,多半是为了实现影片原有的幽默效果。因为国外电影(无论类型是不是喜剧片)很多台词上的幽默,直译过来是大部分观众所理解不了的,甚至是不通顺的。于是在一些民间字幕组里,早先就有人开始发挥了想象力,把网络流行语加入翻译中,用意译,甚至是完全替换的方式,保证原有笑点处依然出现笑点。尽管观众在这个笑点被逗笑的原因从被影片本身逗笑,转换成了被翻译逗笑,但是至少客观上观众维持住了和国外当地观众一样的爆笑频率。否则的话,在国外引发潮水般观影的美国的《四十岁老处男》、德国的《红酒烩鸡》、法国的《欢迎来北方》等片,在内地影院根本无法维持足够的爆笑频率。
 
  从被动地弥补笑点,到主动创造笑点,成为了翻译娱乐化的分水岭。当初期那些为了弥补内地观众看不懂的笑点而加进去的娱乐化翻译,引起的广泛的关注和眼球,致使了后期有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把翻译的重心放在了如何利用娱乐化元素来赚取眼球上。当越来越多的翻译采用了网络文体之后,审美疲劳也随之而来。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华语喜剧片都采用大量堆砌网络流行语来造笑料,很快便因为同质化严重而遭遇了集体性票房惨淡。如今的翻译娱乐化,也将面临这样的危机。因为目前为止,翻译所制造的娱乐之所以吸引眼球,并不是因为翻译有多精准、有多巧妙、或者与中华文化有多高的契合,而仅仅停留在利用网络用语来实现了最表层的本土化。这样的翻译方式很容易被拷贝被复制被山寨。当越来越多的引进片都开始张嘴就是内地网络上的流行语的时候,这股子新鲜劲儿也就过去了。
 
  无论是因为吸引了眼球而得到了高票房,从而刺激了新的翻译变本加厉娱乐化;还是娱乐至上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开始对娱乐化翻译嗤之以鼻,都是由市场来推动其走向的。翻译工作者其实也是根据过往作品的反响在进行着调整。娱乐化的翻译吸引了眼球,票房超过了预期,他们自然会在下一部作品中继续这样的翻译风格。当翻译娱乐过了头,招致观众反感,导致票房低于预期,他们自然也会在下一部作品中收敛。翻译毕竟是一个与市场衔接非常紧密的工作,观众喜不喜欢,对娱乐化的程度喜欢到那个层次,都会反映在票房高低上。因此说,大家对翻译娱乐化的讨论不管多么激烈,最后都不会因为一个“对错”型的结论来决定现象的存在与消亡。翻译的娱乐化只能是交给市场去决定,翻译工作者也只能是根据票房的好坏,来判断自己是继续加料,还是开始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