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国际会议论文翻译

著名翻译家江枫昨登“扬州讲坛”纵论汉字"三优势"

   扬州网讯 2012年6月16日下午,当代著名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江枫教授首次登临“扬州讲坛”,以“汉语汉字往何处去”为题,讲述他对于汉语以及汉字的理解,与听众分享了他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经验,精彩案例和独到见解赢得掌声阵阵。

    拼音化未必是文字发展方向

    “汉语存在于生活之中,谁也不能预言会往何处去,因此我今天主要讲汉字该往何处去。”江枫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国内就有人提倡汉字要走拼音化道路,他们的根据是在西方观点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到底文字是什么?汉字的定义是不是也如此?”

    江枫以楔形文字、甲骨文字、东巴文字等国内外众多文字为例,阐述了他对于文字的理解。“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从象形走向了拼音化,变成了表示音素的符号,比如希腊字母成为了世界上大多数拼音的始祖。”江枫认为,拼音文字有它的优点,就是简洁方便,但这并不能说文字的拼音化就是发展方向。

    汉字具有直接经济有效优势

    江枫认为,汉字的与众不同在于充分利用了形声相益,突破了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符号的局限。“汉字不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还能够表达独特的、无法改变的意义。英语里太阳是sun,月亮是moon,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约定的,并不是文字本身有何含义。而汉字靠的是字面表达的特定意思。”

    汉字,作为传情达意的手段,相较于其他文字,特别是和拼音文字相比,由于望文便可识义,所以更加直接、经济、有效。“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有效无疑代表了最大的优越性。”

    诗歌翻译先求形似后求神似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雪莱的这句诗家喻户晓,而这句经典的翻译正出自江枫之手。“诗之所以是诗,并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怎样说。”他认为,诗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简直是用比喻写成的。”

    通过一系列自己翻译的诗歌,江枫讲述了他翻译诗歌的心得:“在翻译诗歌时,首先要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之后再追求内容和意境上的神似。”    本报记者孔茜


责任编辑: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