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国际会议论文翻译

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刘炳善简介

刘炳善:蜚声中外耽情沙翁的著名翻译家 刘炳善:蜚声中外耽情沙翁的著名翻译家

  撰稿人:黄鑫

  刘炳善(1927—2010),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理事,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河南大学成为首批具有英语专业博士授予权的大学做出重要贡献。他的著作《英美文学简史》畅销至今,其代表作品《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是中国学者所编的第一部大型的莎士比亚(原文)词典,也是近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新的莎士比亚原文词典。

  刘炳善从幼时就对戏剧和文学有浓厚兴趣。孩童时期在郑州街头的旧书摊上,他痴迷于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初尝了读书乐趣。中学时期唱歌、演戏、画画、木刻,样样精通,办壁报、办杂志、办读书会、办文艺团体,热爱各种文艺活动。大学入重庆大学,先读中文系,后改读外文系,坐在嘉陵江畔的石栏上读《金库诗选》、《彭斯歌谣》、《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20岁青年最陶醉入迷的事。这段期间,刘炳善由于加入地下党外围组织“六一社”(即新青社),为进步刊物做编辑、发评论,被迫离开学校,到梁漱溟在北碚创办的勉仁中学教了一年英文。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加入解放军从事文化宣传,1950年考取北京大学西语系。1957年,刘炳善来到开封师范学院(即如今的河南大学),开始了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任教的岁月。

刘炳善将文学翻译和传道解惑的职业,作为生命中最重要、最美好的事业。文革期间,劳动改造之余,刘炳善写出厚厚两大本笔记,后在此基础上,编出我国第一部英文版《英国文学简史》。1981年起,该书作为大学教材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累计印数达30万余册,畅销至今。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提要》将其列入外国文学研究的“国别史”之首,美国著名学者鲁宾斯坦博士称之为“一部值得赞扬的作品,定能引导中国学生学习英国文学” 。

  以严谨朴实的态度治学,以爱与虔诚的精神支撑,刘炳善翻译成绩无数,为我们留下了《英国散文选》、《伊利亚随笔》、《书和画像》、《伦敦的叫卖声》、《圣女贞德》等译著,为世界瞩目。1988年,他的《伊利亚随笔》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英国伦敦大学卜立德教授称其译文“恰如其分”,并赞美此译作是“爱的劳动”。

  1989年,62岁的刘炳善开始着手编纂《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距今已四百年的莎剧中的近代英语与当代英语差别很大,且包含伊丽莎白时代诸多俗词俚语。编写一部繁简适当的莎士比亚词典,解决中国学生阅读莎剧原文的语言困难,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刘炳善与爱人储国蕾制作了莎剧词语卡片41200张,装满24只方便面纸箱。至1998年,终于完成了对莎剧早期喜剧和悲剧、六大喜剧、四大悲剧和八部历史剧共23部莎剧的注释。2002年,该书一经出版轰动世界,被誉为“中国莎学研究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成就”,荣获国家图书奖。

  此后,七十余岁高龄的刘炳善又着手对莎士比亚其他作品进行注释,作为词典续编。但长期繁重的学术劳动,使他的心脏不堪重负。最后三年,他长期卧病在医院,坚持翻译工作,用生命来实践学术使命。2010年12月22日,吸着氧气、做完6张词语卡片的刘炳善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未完成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续编》,成为他的学术绝唱。(河南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