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国际会议论文翻译

苏大英文翻译专业女生到尼泊尔支教

    志愿活动一直都是苏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今年,苏州大学又有150多支志愿者团队,共计1245余名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分赴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开展志愿活动,他们或支农,或支教、支医,奉献自己所学,谱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诗篇。外国语学院的大二学生陈若馨就是这其中之一。从7月5日到24日,陈若馨和她的队友们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在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国度过了为期20天的尼泊尔志愿者之旅。“回顾这短短20天的支教生活,有欢笑也有辛劳,有感动也有困难,从当地学生和教职工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尼泊尔独特的风俗文化。”陈若馨如是说。

 如何度过漫长的暑期?旅游、探亲、聚会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有这样一群90后,他们考虑寻求一种不一样的假期,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一种不一样的感情,给自己留下一些暖暖的记忆,也在他人的生命里播撒下点点希望。这样一个假期也许会失去精彩的电脑游戏,也许会失去多愁善感的肥皂剧,也许会失去家中温暖柔软的大床,甚至会失去几斤肥肉,但会收获满满的感动,感受不曾有的幸福。

  传递爱心、开阔眼界

  苏大女生尼泊尔支教

  说起此次的志愿之行,陈若馨坦言主要是受到一位学姐的影响。在了解了学姐的一系列事迹后,陈若馨被她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决定此次暑期也去体验一番。

  陈若馨所学专业是英语翻译,她说,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交流,“我很渴望能去其他国家走一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志愿者的工作不仅能帮助当地学生,对于自己也是一次开拓眼界的过程。”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陈若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两个高中同学,苏大应用技术学院的严庆路和南京审计学院的沈逸帆,三人一拍即合,决定一同前往尼泊尔支教。

  随后陈若馨着手操作,今年4月初,陈若馨在网上找到了尼泊尔的志愿者组织NVC(Nepal Volunteer Council),并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NVC的相关负责人。

  “我给他发了封电子邮件,把想法表达了出来。”一周后,陈若馨得到了对方的答复,“当时很兴奋,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答复。”陈若馨说,这个组织很快为他们联系好了支教的学校。

  510美元活动费

  价格不菲,但值得

  NVC所提供的活动基本都属于自费性质的公益活动,陈若馨得知,此次活动她们每人需要交纳510美元的活动费用,其中260美元是作为她和队友们在当地的食宿费用,剩下的由NVC组织捐助给当地学校,作为教育资金。对于经济并不独立的大学生来说,不算一笔小数目。“好在父母很支持。”一开始,陈若馨就对这次活动做过预算,当她看到总体费用超于预想的时候,她有些迟疑。但是父母对她给予了支持,坚定了她的想法。“他们觉得这对于我自己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很鼓励我去。”

  不知道是不是志愿活动的缘故,签证办得很顺利,经过简单的个人资料审核后,签证在6月20号就申请下来。在网上做足了功课,每个人的行李都有足足20公斤。了解到当地的水质不太好,还带了水壶用来烧纯净水,还准备了30包方便面……陈若馨说这些自备物品到后来都派上了大用场。去之前,她们还专门去打了疫苗。

  由于没有从上海直飞加德满都的飞机,只能转机去尼泊尔,这给行程增添了一些麻烦。7月4日,从无锡出发到达昆明,休息了一天后,5日飞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回国的时候,她们选择从成都转机回上海。“所有机票都是我们自己订的,没有委托旅行社 。”说起这些,陈若馨很自豪。

  宿舍相当“原生态”

  蜘蛛蛤蟆经常出没

  7月5日到达加德满都,在机场收到了NVC负责人Manoj的热情迎接。Manoj将她们来到尼泊尔郊区Thancot,在那里有专门的宿舍。所谓的“宿舍”其实只是一幢三层绿色小楼,叫greenhouse ,来自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各地的志愿者都住在里面。“因为是暑期,志愿者人数比平时要多,差不多有40来人。”

  志愿者们被安排在一个4人宿舍,除了她们三人,还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姑娘。志愿者们有去当地孤儿院帮忙的,有做记者采风的,也有去支教的,每个人都在忙碌着。

  住宿条件用陈若馨的话形容是“非常原生态”。在那里,每个志愿者有一张单人床,配有蚊帐,一层楼大家共用一个卫生间。经常停电,有时一小时,有时一整天。

  加德满都昼夜温差大,白天20多度,夜里会降到10多度,宿舍里准备有厚厚的毛毯,“我刚到的时候,第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盖毛毯,结果第二天就拉肚子了,还好有从国内带去的药。”

  虽然条件挺艰苦,但说起在那里的生活还是快乐的。“有时候宿舍有蜘蛛和癞蛤蟆跑进来,我们几个第一次见都吓坏了,后来倒也习以为常了,它们好像并不伤人。”“像毛蟹那么大的蜘蛛,你见过么?”说完,她自己也咯咯地笑了。

  “当地紫外线很强,到活动最后一天,我们都晒得很黑,学生说我们3个像尼泊尔人,而他们自己更像是中国人。”

  陈若馨告诉记者,在当地只有早饭和晚饭,没有午饭。当地人负责烧饭,食物也以极具当地特色的咖喱、烧土豆、花菜、胡萝卜等为主,全是素食。“刚开始还挺新鲜的,到后来天天吃就有点受不了,而且没有荤菜。组织里每月只吃两顿肉,1号和15号,作为欢迎志愿者的宴会 。”

  对于没有午餐的当地习俗,“我问过学生们他们中午不吃午餐饿不饿,他们都说饿,但是因为受学校条件限制,没有午饭的传统。”志愿者们也都陪着学生们一起不吃,实在熬不住,她们就吃自己带去的饼干。这时候泡面也派上了大用场,“因为吃荤很少,后来有一次吃白水煮鸡蛋,都觉得是人间美味。”陈若馨笑道。

  经济条件不太好

  但学校都配有校车

  经过简短的培训,7月6日开始,志愿者们就开始投入“实战”了,给Janapath中学的同学们上课。Janapath中学的条件非常简陋,说是学校,其实是由几间开放式车库组成,全校仅有5间教室和1间教师办公室,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课桌椅都十分老旧。

  “在尼泊尔首都,我们就看到两条柏油马路,三个红绿灯。经济条件导致当地的教学条件都不太好,但政府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不管学校多破旧,都配有专门的校车。孩子们都有统一的蓝色校服,很好看,但你凑近看就会发现衣服上有很多补丁,有些是他们的哥哥姐姐穿过的。” 陈若馨介绍,在当地全是英文授课,小孩英语都非常好,上课和交流都不存在障碍。陈若馨和队友们负责给学校里6班的同学们上课,虽然名为中学,但班上的同学年龄跨度却很大,从6岁到16岁都有,这给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问题。

  每天根据学校的课表安排来给同学们上课,有英语课、经济课、美术课、体育课等。“尽管每天准备各种课程教案十分辛苦,但当看到同学们求知的双眼时,我们觉得一切劳累都是值得的。”陈若馨说。

  最后一天的课上,大家一一跟学生们告别,同学们齐声高唱最近学唱的中国民谣,她们也一同表演了尼泊尔舞蹈,所有人一起歌唱一起欢笑。分别之际,同学们送给她们一束当地的野花作为礼物,希望她们能再次回到尼泊尔。“如果有可能,我想我们还会再去的。”陈若馨肯定地说道。

  [支教日记摘选]

  短短的20天很快就过去了,在陈若馨的日记本里,记者看到,留下的都是在尼泊尔支教的快乐与感动。

  “学生们大老远看到我们,就会大声地问好,然后总是询问我们对尼泊尔的印象。”

  “他们给我们一人取了一个尼泊尔名字,我叫supriya,意思是very popular,严庆路叫sujita,意思是winner,沈逸帆是swastika,意思是当地的一个女神。”

  “有一个小女孩,平时很害羞,都不说话,上到美术课的时候我发现她画画得非常好,她有一整本志愿者送的本子,上面都是她临摹的各种卡通人物,其实她都没看过那些动画人物,但就是热爱画画。她把我们送的礼物上的画都临摹下来,用我们送的彩色笔涂了颜色,然后送给我们。”

  “上课的时候看我们一直站着,那些孩子都会去搬凳子给我们坐着,看我们讲得时间长了,还会给我们端水 。”

  “当地人都喜欢唱歌、跳舞,小孩子也一样,也会拉着我们一块跳,感觉现在自己跳舞也放开了不少。”

  “那里的人都很热情,小孩子看到我们会一直拉着我们的手不放,还靠在我们怀里。我们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感觉人与人的距离很远,但在那里你就会觉得人和人其实离得很近。”

  “小孩子也有调皮的时候,有一次她们告诉我有礼物给我,让我伸开手接,结果放了一只并非真虫的玩具虫在我手上,吓我一跳,他们却躲在一旁偷偷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