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国际会议论文翻译

生态翻译学认为三位一体译者主导

    在全球性生态思潮的影响之下,译学界出现了生态取向的翻译研究热潮,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生态翻译学认为,作为典型的“主体—主体—主体”(作者—译者—读者)的连续对话交往行为,翻译过程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核心便是“译者主导”或“译者中心”,即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是翻译成功的根本因素。

  多维拓展“以人为本”的翻译理念

  翻译活动所涉及的“人”主要包括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要参与者互相联系和影响:作者发出信息,读者接收信息,译者通过译文向读者传达信息。对于作者而言,译者的身份是读者,但对于读者而言,译者的身份又是作者,因而不能机械地从作者的角度为译者或译作制定标准,也不能纯粹以读者的观点来评价译者或译作。翻译行为的全过程围绕着“译者中心”、“作者中心”与“读者中心”的“以人为本”理念展开,三个中心息息相关,既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译者与作者、读者之间形成了翻译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循环,他们享有平等地位:既各有立场,又不可分割;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任何迁就单方面的生硬做法都会导致译文与原文产生背离,作者与读者交流受阻,甚至引起误读、曲解和不解。因此,“以人为本”的本质并非单独以作者、译者与读者中的某一方为中心,而是以三方交融而成的“三位一体”为中心。如果不假思索地把任何一方提升为压倒一切的中心,那就脱离了翻译实践,违背了翻译规律,势必造成译文的欠妥,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

  与此同时,译者在“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又要为译文读者服务,而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程度和交际效果则取决于译者的斡旋协调能力与努力。译者承担着发起双向对话的特殊使命,发挥着在各方之间调解周旋、维持平衡的作用,最终实现三方的视阈融合并产生共鸣,形成互惠互利、健康有序的生态循环。

  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优选策略

  译者的翻译行为最终是为了使读者与作者之间实现沟通。译者跨越时空界限,克服各种障碍与作者开展平等对话,在冲突中达成妥协,从而实现二者的文本视阈交融,共同面对译文读者。与此同时,读者的接受状况和喜好口味也是译者的关注焦点,读者的反应或反馈是评判译者及其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译者除了考虑尽力忠实作者之外,还要充分认识新时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将此纳入参考范围去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尽可能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阅读体验。因此,译者要注重有效发挥能动性,适度把握主体性,全面权衡生态环境中的各影响要素,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最佳的翻译为二者的跨时空交流服务。

  Prince和Smolensky认为,语言是一个由相互冲突的制约条件组成的系统,最低限度违反特定制约条件等级排序的语言形式就是优选的语言输出项。这是语言学的优选论。鉴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也遵循“竞争排斥、汰弱留强、适者生存”的规律并服从优选的竞争机制,笔者提出译者的优选翻译策略,即译者须权衡所有制约因素的利害关系并按等级排序,参照优选论的原理和模式进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在符合特定条件的前提下从无限可能的候选项中筛选出最优化的输出项。在策略的优选过程中,作者诉求、读者期待、源语语境、译语语境等因素都要进入译者的认知体系,并成为评价与决策的主要依据。

  翻译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一直处于不断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之中,既有对立冲突,又有妥协让步与宽容变通。为了促进“三位一体”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译者需要统筹翻译的动机与风格、功能与译法、译作与社会等各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发起多方平等对话并形成共识,推动翻译活动的参与者达到求同存异、和平共存的境界。在适应与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中,译者难免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与干扰,因而动态调整与顺应的对策至关重要。优选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行为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序,译者可以动态地、弹性地违反制约条件,但必须做出产生最小程度违反的优选项选择,并符合翻译生态的发展规律。

  唯有作者、译者与读者和谐共处,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的生命纽带才能得以保持与延续。唯有考虑作者、读者、原文、译文等多方因素并寻求周全策略以有效协调,译者才能合理地发挥主导作用,践行生态翻译的“以人为本”理念。多维拓展的生态翻译理论和译者优选翻译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推动生态翻译学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