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国际会议论文翻译

第三届国际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大会

 
会议名称(英文):  The 3rd Internati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STDC2014) 
所属学科:  自然地理、城市与区域地理,环境地理与全球变化,测绘与遥感,生态学,荒漠化与水土保持 
开始日期:  2014-06-17 
结束日期:  2014-06-18 
所在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在城市:  北京市     海淀区 
具体地点: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荒漠化工程防治中心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  
议题:   
 

[ 组织结构 ] 会议主席:  
组织委员会主席:  
程序委员会主席:  
会议嘉宾:  姓名 职务 简介 演讲题目 
 

[ 重要日期 ]
[ 会务组联系方式 ] 联系人:  朱立君 
联系电话:  010-62733847 
传真:  
E-MAIL:  zhulj@lreis.ac.cn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会议注册费:  1500 
会议网站:  
会议背景介绍:  荒漠化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并与贫困互为因果,演变为棘手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目前,人类防治荒漠化的努力在短期和局部地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长期角度和整体状况来看,胜负尚难预料。
我中心于2006年和2009年发起组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大会”,来自国内外的荒漠化防治专家、学者共同交流荒漠化防治最新科研进展和实践经验,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为总结荒漠化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的最近进展,拟于2014年6月17日举办“第三届国际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大会(STDC2014)”。
 
征文范围及要求:  荒漠化发生机制与机理
荒漠化的风蚀、水蚀、盐渍化作用机制
生物与地球化学作用机制
气候变化与荒漠化的互反馈机制
生态系统退化机制
荒漠化成因及其驱动机制
  
防治工程与管控体系
荒漠化防治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
水资源工程技术
工程建设成因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可持续的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环境教育与生态文化建设
公民社会与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荒漠化科学及其理论范式
荒漠化研究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视角
可持续工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荒漠化评估与影响评价
荒漠化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资源优化、政策分析、过程控制模型
基于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荒漠化
全球化与荒漠化
全球气候变化与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与荒漠化
城市化与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