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国际会议论文翻译

清华教授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引发批评

2009年06月12日 13:59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6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30分报道,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又一次“吹”远了常识,只是这次“吹”得更远。与前些年北大教授将孟子错译为“门修斯”一样,这次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给蒋介石起了个新名:“常凯申”。

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的学术著作《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其中出现了几十处的翻译错误,最荒唐的是竟然把Chiang Kai-shek(蒋介石)翻译成了“常凯申”。一时间有关学术风气的话题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今天在线主编:新加坡《联合早报》资深评论员于海生。

中国之声:作为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犯这样的错误是不是显得有些太肤浅了?

于海生:确实如此,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在一部学术专著中,竟把Chiang Kai-shek(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按说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大家在进行学术问题研究时,绝对不能简单的想当然。他还有一些其他的错误,比如他把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翻译成费尔班德。犯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韦氏拼音,因为蒋介石是用过去韦氏拼音的拼法,他不知道这个就是蒋介石。这不是很难的事情,因为通过查阅韦氏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对照表不难找到。现在学术风气不严谨,这些东西如果用心,如果严谨都是能找得出的。

中国之声:我们看到在网络上有很多批判的声音,他们觉得这些教授所犯的错误是太低级,也不珍惜清华大学的招牌,对于这样的观点您怎么看?

于海生:我们要分析一下这次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的原因,它牵扯了所谓过去的韦氏拼音。现在看到网上一些人简单的责怪,这也不解决问题。我相信,这位老师或者译者包括出版社都是无心之错,但是提出来的学术研究中要以严谨的态度治学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严肃的。

中国之声:刚才您也提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可是除了这件事,之前也出现过一系列的著名教授翻译常识问题出错,为什么他们屡次在这样的问题上犯错,原因在哪里?

于海生:这样的错误一再出现,的的确确伤害了我们名校的声誉,它反映了现在大家的学术心态,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难以避免的影响到了学术界。但是学术,严格地讲应该是一片相对的净土,如果你把急功近利的思想,把急功近利的概念引进来的话,学术就是一个小卖场,对整个的中国学术发展非常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