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名称(中文): 第五届中国研究国际暑期班 会议名称(英文):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所属学科: 政治学,社会学 开始日期: 2014-06-23 结束日期: 2014-07-05 所在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在城市: 江苏省 南京市 具体地点: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 会务组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 86-25-89680953 传真: 86-25-89680950 E-MAIL: csss@nju.edu.cn 会议网站: http://chinastudy.nj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f=show&catid=46&l=1&id=159 会议背景介绍: 2010-2014年暑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暨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先后联合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哈佛燕京学社、利兹大学全英中国学研究中心、世界大学 联盟和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研究国际暑期班,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利兹大学、悉尼大学、莱顿大学、名古屋大学、首尔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等数十所中外院校的120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暑期班。 在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研究国际暑期班的基础上,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与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商定,将于2014年,继续举办第五届中国研究国际暑期班。 举办宗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关注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 为全球从事中国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解中国的机会和便利; 分享中国研究领域优秀学者的智慧,听取年轻一代的批评; 建立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全球中国研究的发展,增进中国研究领域的知识精进。 研讨特色
互动式教学,通过教授、政府官员和学生间的教学互动,为分析与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交流之平台; 本土视角与世界眼光,邀请中国与非中国学者就中国问题发表不同学术见解,提供比较与参考的机会; 在国家、民族、地区和性别等诸多方面,坚持学生来源的多元性,倡导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分享; 在提高课堂教学和研讨水准的同时,组织田野考察和城乡观摩,为中外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便利。 征文范围及要求: 年度主题
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中国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暑期班每年会选择不同的研讨主题,并根据研讨主题聘请5-8位中外教授发表主题讲演,同时组织学员参观考察。在已经成功举办的暑期班中,2010年的主题是“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中国乡村:问题与发展”和“变化中的中国的城市性”;2011年的主题是“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动:城市移民与中产阶级的成长”;2012年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审视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体制、宗教信仰和消费文化”;2013年的主题是“非政府组织、市场和国家”。 往届暑期班邀请的主讲人,均为海内外中国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弗里德曼(Edward Friedma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白思鼎(Thomas P. Bernstein)、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政治学系教授苏黛瑞(Dorothy J. Solinger)、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研究员塞尔登(Mark Selden)、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怀默霆(Martin Whyte)、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戴慧思(Deborah Davis)、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社会学系教授赵文词(Richard Madsen)、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魏博文(Robert Weller)、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古德曼(David Goodman)、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柯兰君(Bettina Gransow)、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国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李春玲、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清华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所长王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路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怡、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江明修等。 2014年暑期班主题: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性别与妇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