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翻译公司 0086 10-82115891, 0086 21-31200158
001 647 624 9243, 0061 02 91885890
 
论文翻译
· 学术论文翻译
· 论文翻译业绩
· 英文论文撰写
· 本科论文翻译
· 硕士论文翻译
· 博士论文翻译
· 国外核心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
· 学术论文翻译案例
· 外语类大学师资介绍
· 北京高校师资介绍
· 上海高校师资介绍
·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老师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翻译 > 国内高校推荐 >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老师介绍

童根树教授

姓名:童根树,男,1963年11月
教授,博士,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结构工程研究所付所长
0571-87952259
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
邮编:310027
tonggs@ccea.zju.edu.cn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个人简历和介绍:
童根树,男,生于1963年11月生,浙江建德人。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9年7月—1983年7月:浙江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
1983年9月—1988年6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工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博士生;
1988年6月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8年7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工系任教。
1993年4月定教授职称;
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做高级访者。
1996年1月至今在浙江大学土木系任教。
1991年1月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社会兼职: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编制组主要成员(2003年完成工作)
    《高层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8-99修订编制组成员(工作自2005年初开始)
    《香港和邻近地区钢结构设计规范》顾问成员(已于2005年完成工作)
    国际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编委
    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
    中国轻型钢结构协会理事,
    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
    中国建筑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建筑钢结构进展》编委,
    《建筑科学和工程学报》编委。
 
研究领域:  
    钢结构稳定基本理论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稳定性设计方法,
    钢结构弹塑性动力学和抗震设计理论,
    钢结构的延性研究和抗震设计方法,
    钢结构节点应力弹塑性分析和性能研究,
    钢结构的板件失稳,
    钢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
    钢结构建筑体系开发,钢结构配套的楼板,外墙,内墙开发和研究。
A、纵向项目:
   (1) 薄壁钢曲梁的稳定极限承载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编号N59778037,起迄年月1998.12000.12.应用基础研究,已经完成。
   (2) 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技术, 浙江省科委重点项目,编号991101274,应用基础研究,起迄年月:1999.72001.6,已经完成
   (3) 多高层钢结构失稳模式判定准则及其稳定性计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N59778037,起迄年月2006.12008.12.应用基础研究,50578140,正在进行。


B、横向项目主要有
1 MAN型和KLONNE型干式煤气贮柜钢结构设计理论(两个子项),由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委托,时间1990~1994年
    2 宝钢三期钢结构工程新技术研究项目:钢管混凝土柱牛腿设计方法的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由宝钢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时间1992年~1993年。
    3 宝山钢铁公司委托,宝钢能源中心干式煤气贮柜群的抗震性能分析和鉴定,1992年~1994年
    4 其他不值得一提的钢结构设计和咨询项目


C 鉴定和获奖:
 1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对宝山钢铁公司的干式煤气贮柜群(共4个)进行了自振特性理论分析和实测研究,对煤气柜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撰写研究报告6万余字,完成了宝钢煤气柜的抗震鉴定工作,被宝钢组织的全国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项目获得陕西省教委一等奖和冶金部三等奖。
 2 鉴定:2006年7月20日进行了浙江省科委重点项目“高层钢结构设计技术”的鉴定,浙江省科委主持,鉴定委员会由国内最著名专家组成,鉴定结论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鉴字[2006]第254号,鉴定批准日期2006年7月26日)社会兼职:


D 著 作:
   1 童根树、许强 著,《薄壁曲梁的线性和非线性理论》 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26万字
   2 童根树 著,《钢结构的平面内稳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55万字
   3 童根树 著,《钢结构的平面外稳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2月,60万字

发表论文:
1.Tong Gengshu, Shi Zuyuan(2001), Buckling of weakly braced frame,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4,No.4.211-215.(EI收录)
2.Tong Genshu, Xu Qiang(2002), An exact theory for curved beams with any thin-walled open section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5,No.3.195-209.(EI收录)
3.Tong Genshu, Zhang Lei(2003), Transverse stresses in thin-walled beams and their effect on strength and stability,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Vol.6,No.2.159-167.(EI收录)
4.Tong Gengshu, Zhang Lei(2003), An analysis of current stability theories for thin-walled member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6, No.4.283-292.(EI收录)
5.Tong Gengshu, Zhang Lei(2003), A general theory for the flexural-torsional buckling of thin-walled members I: energy method,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6, No.4.293-298(EI收录)
6.Tong Gengshu, Zhang Lei(2003), A general theory for the flexural-torsional buckling of thin-walled members II: ficitious load method,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6, No.4.299-308.(EI收录)
7.Tong Gengshu(2004), Free-torsional stiffness of locally buckled thin-walled cross-sections with open profile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Vol.7,No.3,271-278.(EI,SCI收录)
8.Zhang Lei,Tong Gengshu(2004), Flexural-torsional buckling of thin-walled beam members based on shell buckling theory, Thin-walled Structures, Vol.42, No.12. 1665-1687.(EI,SCI收录)
9.Tong Gengshu, Wang Jinpeng(2004), Column effective length considering the inter-story interaction,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7,No.5,415-425.(EI,SCI收录)
10. Tong Gengshu,Yan XiaoXiao, Zhang Lei(2005),Warping and bi-moment transmission through diagonally stiffened beam-column joint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61, pp.749-763.(EI,SCI收录)
11. Zhang Lei, Tong Gengshu(2004), Elastic buckling of inter-braced parallel beam system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4 Vol.7, No.4.(EI,SCI收录)
12. Zhang Lei, Tong Gengshu(2005), Elastic stability of two-span continuous beams under moving load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8,No.2.(EI,SCI收录)
13. Tong G. S, Wang J. P.(2006), The Column effective length considering inter-column & inter-story interactions in sway-permitted frames, Journal of the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62, No.5, 413-423.(EI, SCI收录)
14. T. Ren, G.S. Tong (2005) Elastic buckling of web plates in I-girders under patch and wheel load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s, Vol27,No.10,1528-1536. (EI,SCI收录)
15. Ji Yuan, Tong Genshu(2003), ‘Discussion of “Inelastic Large Deflection Modeling of Beam-Column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Vol.129, 135-136(EI,SCI收录)
16. Tong Geng shu, Ren Tao(2004), New advances in theory of stability of steel structur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2, Science Press,2004,Xi’an(ISTP收录)
17. Tong Gengshu, Huang J. Q.(2005), Seismic force modific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 VOl.16A,No.8,813-825(EI收录)
18. Tong G.S., Ji Y(2007)., Buckling of frames braced by flexural type bracing, Journal of the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63, No.2, 135-145.(EI, SCI收录)
19. Zhang Lei, Tong G..S(2007). Buckling of Beams braced by Knee-bracings, Journal of the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63, No.2, 175-181.(EI, SCI收录)
20. Tong Gengshu1, Yong-Lin Pi, Mark Andrew Bradford, Francis Tin-Loi, In-Plane Nonlinear Buckling Analysis of Deep Circular Arches Incorporating Transverse Stresse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in Press
21. Tong G.S., Zhao Y.F., Dynamic P-Δ Effects On Seismic Force Modification Factors for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hysteretic model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nd in press.
22. Tong G.S., Zhao Y.F., Seismic Force Modification Factors for Modified-Clough Hysteretic Mode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nd in Press
23. Tong G.S., Xing G.R., Determination of Buckling Mode for Braced elastic-plastic Fram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Press
24. Tong G. S., Chen S. F., Design Forces of Horizontal Inter-column Brac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7(No.5),1987. (EI收录编号:EI 018433)
25. Tong G. S., Chen S. F., Buckling of laterally and torsionally Braced Beam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11(No.1),1988 (EI收录编号:EI 007873)
26. Tong G. S., Chen S. F., An unified approach for multiple lateral bracing of column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12(No.2),1989.( EI收录编号:EI 020592)
27. Tong G. S.,Chen S. F., The elastic buckling of interbraced girder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14(No.2),1989.( EI收录编号:EI 009740)
28. Tong G. S., Chen S. F., An interactive buckling theory for built-up beam-column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entrally compressed built-up member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14(No.3),1989(EI收录编号:EI 009747)
29. Tong G. S., The Stiffness and Strength Requirements for the platform-beams in an industrial Hal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16(No. 3),1990 (EI收录编号:EI 009625)
30. Tong G. S., Chen S. F., On the efficiency of eccentric brace on column and the collapse of Hartford Coliseum.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Vol.16(No. 4),1990.( EI收录编号:EI 009625)
31. Chen S. F., Tong G. S., Design for stability: correct use of braces. STEEL STRUCTURES, Journal of Singapore Structural Steel Society,Vol.5(No.1),1994(被美国AISC规范多次引用)


中文一级期刊(不全):
1.许强,童根树(2001),单轴对称工字形截面圆弧拱的屈曲分析,建筑结构学报, Vol.22,第3期,
2.童根树,陈红英(2001), 弯曲型支撑框架的稳定性,土木工程学报,Vol.34,第6期
3.童根树,张磊(2002), 薄壁钢梁稳定性计算的争议及其解决,建筑结构学报,Vol.23,第3期,
4 季渊 童根树,施祖元(2002),弯曲型弱支撑框架的稳定性,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Vol.36.第5期
5 Tong Gengshu, Zhang Lei(2002)  A new derivation of the buckling theory for thin-walled beams   Proceedings of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Decem. 2002,HongKong, China。(ICASS‘02)
6 童根树,许强(2002),任意开口薄壁截面圆弧曲梁的通用线性理论,工程力学,2002年第6期。
7.童根树,张磊(2003),工字形截面钢梁的横向应力及其对钢梁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土木工程学报,第4期
8童根树,许强(2004),工字形截面圆弧曲梁的非线性理论,土木工程学报,2004.No.4, Vol.37
9 张磊,童根树(2003),悬臂钢梁的稳定性及其试验验证,工程力学,2003年第3期,Vol.20.
10童根树,李东(2004),厂房纵向柱顶系杆和支撑设计强度和刚度要求,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Vol.38, No.5
11 黄金桥,童根树(2005) 不同滞回模型下单自由度系统的位移和能量响应 浙江大学学报 VOl.39(1) 123-130
12 程鹏,童根树(2005),圆弧拱平面内弯曲失稳一般理论,工程力学,Vol.22,No.1,93-101
13. Tao REN, Geng-shu TONG(2005), Bearing Stress and Buckling of Webs in Crane Runway Girders under Wheel Loads, In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13-16 June,2005, Shanghai, China.
14.Tong Gengshu, Li Dong(2005)  Stiffness and capacity of longitudinal bracings in one-story industrial buildings unde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oads, Proceedings of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13-16 June,2005, Shanghai,China.
15. Gengshu Tong(2005) ,Column-to-Column interaction in buckling of frames, Proceedings of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13-16 June,2005,
16. 童根树,季渊(2005),多高层框架-弯剪型支撑结构稳定性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第5期,Pp28-33,Vol.38,
17,任涛 童根树(2005),工字形吊车梁局部承压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Vol.27,No.10,
18.张磊,陈友泉,童根树,魏潮文(2005),嵌套连接冷弯斜卷边Z形连续檩条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Vol.26,No.3,85-91,ISSN 1000-6869
19. 童根树,任涛,工字梁的抗剪极限承载力,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第10期
20. 童根树,米旭峰竖缝墙设计补充计算要求,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第10期
21. 童根树,米旭峰竖缝墙的内力分析模型,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第10期

E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1 Shanley模型:
    对目前教科书中广泛出现的判定压杆弹塑性弯曲屈曲的切线模量理论和双模量理论正确性的Shanley模型,指出了其论证过程中出现的循环论证缺陷,给出了新的逻辑上没有缺陷的论证。
2 框架弹性稳定理论:
(1)发现框架弹性失稳时层与层相互作用的一个规律,(2)根据这个规律,提出了合并解法,通过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三次方程就能够获得考虑层与层、柱与柱相互作用的框架屈曲荷载和框架柱的计算长度。(3)提出并论证了框架有侧移失稳的计算长度系数就是柱子的抗侧刚度系数,从而肯定了计算长度系数的持久的应用价值。(4)提出了荷载负刚度的概念,并给出了简单的计算公式,(5)提出易于工程师理解和应用的框架失稳准则。
3 薄壁构件弯扭稳定新理论:
     提出一个新的薄壁构件弯扭失稳一般理论,解决了国际和国内均存在两套不同的横向荷载作用下简支梁弯扭屈曲临界弯矩计算公式的矛盾,新的理论的要点是:
(1)引入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横向正应力的非线性势能(即横向正应力在横向非线性正应变上做的功);(2)提出并论证了传统的在总势能表达式中引入荷载非线性功的推导方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屈曲问题的变分原理的。(3)完善了假想荷载法。(4)在弯扭屈曲理论的大量的应用,见《钢结构的平面外稳定》。
4 新的拱的弯曲屈曲理论
    圆弧拱的屈曲理论似乎已经完善,仔细分析其实不然:因为存在逻辑上的疑问:为什么轴压刚度无穷大的拱,其临界荷载反而比轴压刚度有限的拱的临界荷载更小?童根树教授在拱的稳定理论中的贡献在于:
(1)将横向正应力的非线性功引入拱的稳定理论中,采用正统的能量原理,建立了新的屈曲理论和非线性分析理论;
(2)在径向保向的均布压力作用下拱的弯曲失稳问题中,得到新的临界荷载公式
   
上式与各种更加精细的非线性有限元屈曲分析得到的结果非常吻合。通过这种一致,新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5 梁柱大挠度非线性分析中引入横向正应力的影响:
    梁柱大挠度有限元分析的几何刚度矩阵必须通过“刚体检验”,引入横向正应力的非线性功后,无需任何简化就自然得到能够通过检验的刚度矩阵,使得理论上的推导更加顺畅。
6 薄壁圆弧曲梁的线性和非线性理论:
(1)国际上首次从公认的薄壁构件两个基本假定(刚性周边假定和中面剪应变为零假定)推导出任意开口薄壁截面构件弯扭变形时的截面翘曲位移的精确表达式。(2)线性理论中定义了两个新的力素和,分别对应于直梁中的双力矩和平面外弯矩,大大简化了后续的推导。(3)建立了完善的线性分析理论。(4)采用新的翘曲位移,建立了曲梁弯扭变形非线性分析,薄壁圆弧拱平面外弯扭屈曲理论。特别是:新的薄壁曲梁非线性分析理论和薄壁拱的弯扭屈曲理论引入了横向正应力的非线性应变能,抛弃了荷载的非线性功。
7 杆系结构稳定理论和非线性分析 方法论方面 的贡献:
(1)在各类构件的屈曲理论和非线性分析理论中均引入横向正应力的非线性应变能的影响,引进了它,同时抛弃荷载的非线性功,得到的屈曲理论才是符合经典的屈曲问题的变法原理,才有普遍的适用性。
(2)看似微不足道的横向正应力,对稳定问题是如此重要,是因为:屈曲前保持平衡的各个应力分量,在屈曲后,它们各自的二阶效应会俩俩相互抵消一部分,如果忽略其中的一个应力分量,就会导致某个(些)二阶效应量不能得到抵消,从而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果。因此稳定问题不应忽略任何应力分量的二阶效应。
8 纯框架按照整层失稳的模式计算稳定性的方法
(1)提出了框架按照整层失稳计算所需要的长细比计算公式;
(2)通过大量分析得到了弹塑性层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
(3)提出了框架柱的稳定系数按照层整体失稳模式计算时,压弯杆平面内稳定性的计算公式,平面外稳定性的计算公式,以及在垂直的平面是支撑结构体系时的平面外稳定性计算公式。
(4)提出了垂直平面分别是纯框架和支撑框架时,按照整层失稳模式计算的双向压弯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5)提出了整层失稳计算时的长细比限值建议,以及按照整层失稳计算整体失稳时,必须防止最薄弱的柱子发生无侧移失稳的验算措施。
9 双重抗侧力体系的稳定性
    这里的双重抗侧力结构,可以两个都是剪切型、两个都是弯曲型、两个都是弯剪型,或者一个弯曲型一个剪切型、一个弯剪型一个剪切型或一个弯曲型一个弯剪型等等。
(1)对顶部作用竖向集中力的等截面双重抗侧力体系的侧向稳定性,采用连续模型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如下重要结论:双重抗侧力结构的总的临界荷载(等于它们各自作为单独结构时的临界荷载和之和,而与两个结构上荷载的分布无关(即与比值无关)。
(2)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判断双重抗侧力结构中框架部分的失稳模式。从而解决了国际上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3)对截面各种刚度沿高度变化的双重抗侧力结构,荷载沿高度均布的比较符合实际工程的情况,提出了荷载代表层和刚度代表层的概念,提出了高精度的简化计算公式。
(4)对实际工程中的弯曲型和弯剪型支撑架-框架组成的双重抗侧力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部分的弯矩放大系数提出了计算公式,填补了国际空白(国际上目前仅有框架等剪切型结构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
10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计算
(1)根据对双重抗侧力体系稳定性的系统研究,提出强支撑框架、弱支撑框架的概念,在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得到了首次应用。
(2)在国际上首次完整地整理和完善了钢结构和框架的分类方法,总结了与内力分析方法对应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3)提出了强支撑框架的判定准则,最新提出的判定准则考虑了水平力使支撑截面提前屈服、刚度下降、从而降低了对框架稳定性的支持这一因素。
(4)钢结构和框架的整个分类方法、内力分析方法、与内力分析方法对应的框架柱稳定性计算方法、考虑水平力影响的强支撑框架的判定准则、考虑水平力影响的弱支撑框架柱的稳定性计算方法、各种双重抗侧力体系中框架柱柱端弯矩放大系数的计算公式等等,整理成“结构和框架的分类及稳定性计算”,构成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稳定性设计方法的完整体系。
11 格构式压杆的稳定性
   (1)提出了压杆剪切失稳的概念;(2)将格构式压杆的失稳解释为剪切失稳和弯曲失稳的相互作用。(3)提出杆系结构杆件失稳和整体结构失稳相互作用的新理论。
12 增强结构和构件稳定性的支撑的设计要求:
(1)对增强柱子及柱列绕弱轴弯曲失稳承载力的支撑的刚度要求和强度要求。这方面的成果已经为《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提供了专门的一条(5.1.7条)。
(2)开展了保持柱列几何不变性的支撑以及既需要保持柱列的几何不变性又要为柱列提供减小计算长度系数的双层支撑的刚度和强度要求,提出了便于规范采用的简单的设计计算公式。
(3)大型锅炉构架周圈多层平台梁的设计的刚度和强度要求。这里平台梁是依靠自身在水平面内的抗弯刚度为高达60~100m的承受锅炉本体重量(总重可达8000吨)的柱子提供支撑的,童根树教授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析解,并且考虑缺陷的随机性,提供了强度设计要求。
(4)对柱子中部设置侧向支撑,但侧向支撑点不通过柱子的剪切中心的情况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的理论结果为解释1978年美国Hartford体育馆网架(容纳5万人)的突然倒塌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释。英国J.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返回的评阅意见认为论文是“more than satisfactory”.
(5)侧向支撑梁的弯扭屈曲、相互支撑的平行梁系的屈曲,单角钢在一个肢平面内侧向支撑时的屈曲,为类似问题提供了刚度要求和第一批解析解。
    对支撑问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在美国权威专著《Guide to Stability Design Criteria for Metal Structures》第五版和其他作者引用。
13 轻型钢结构的稳定性
(1)对两端弹性转动约束的楔形变截面压杆的弹性压杆的有侧移失稳和无侧移失稳的临界荷载提供了精度很高的公式。(2)对多段变截面梁在框架失稳时对柱子提供的约束提供了精度很高的简化公式。(3)揭示了变截面压杆等效成等截面压杆后的弹塑性承载力与原压杆的弹塑性承载力的差别,提出以大端截面等效的设计方法。4)建立了楔形变截面梁弯扭屈曲分析的理论,提出了弯扭屈曲临界弯矩计算公式。(5)对目前规范未包含的阶形柱的计算长度提出了计算方法和公式。
14 钢结构弹塑性动力学和抗震设计理论
(1)对动力荷载在弹性结构和弹塑性结构上作用过程中所做的功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有耗能能力的结构中动力荷载会不断地做功,而在弹性无阻尼体系中动力荷载却不做功。由此推论:结构的耗能能力导致外荷载(比如地震)不断地向结构输入能量。这使得我们对耗能能力的作用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完全是有利的,虽然总的说来是有利的。
(2)对阻尼比、延性、耗能能力、后期刚度、不同滞回曲线模型(即耗能能力)的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弹塑性地震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延性和耗能能力作为两个独立的变量进行研究,探讨它们对于抗震性能的影响,发现延性是决定性的因素,而阻尼、耗能能力(即不同丰满程度的滞回曲线模型)、后期刚度对于抗震的意义虽是不可忽视的但却是次要的。
(3)上述对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的新认识,为解释欧美日等国的抗震设计的一些新规定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为指导我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4)对结构的动力塑性安定问题(属于塑性动力学学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连续体和框架结构的动力塑性安定定理;提出了弹性动力系数法将动力塑性安定问题转化为静力塑性安定问题。对反复动力荷载下的塑性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设计建议。
15 钢结构稳定和设计技术的其他方面
(1)提出了局部屈曲后薄壁截面的自由扭转刚度与屈曲前一样的论断,并给予了论证。
(2)利用荷载是一种负刚度、失稳时构件刚度为零的规律,推论出构件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截面的刚度应该大于零,即不可能形成塑性铰。利用这个推论,论证了目前钢结构设计规范对于格构柱的平面内稳定计算公式(是基于塑性铰状态推导出来的)是偏于不安全的,并建议了新的公式。
(3)提出了确定任意钢构件截面在轴力和双向弯矩作用下极限屈服曲面的一种精确却极为简单的方法,其内容可编入研究生教材。(见专著2)。
(4)提出了梁柱外伸端板的加劲肋的设计要求,柱翼缘的简化加劲方法,对梁柱端板螺栓连接节点的弯曲刚度进行了研究。
16 各种类型的干式煤气贮柜钢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1)独自对两种大型干式煤气贮柜钢结构设计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了“正多边形大型干式(M.A.N.型)贮气柜钢结构设计理论”和 “Klonne型大型干式煤气贮柜的钢结构设计理论”,共计15万字,并开发了结构设计计算程序。
(2)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对宝山钢铁公司的干式煤气贮柜群(共4个)进行了自振特性理论分析和实测研究,对煤气柜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撰写研究报告6万余字,完成了宝钢煤气柜的抗震鉴定工作,被宝钢组织的全国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项目获得陕西省教委一等奖和冶金部三等奖。
17 其他,例如对组合梁滑移后挠度的计算和钢梁部分畸变屈曲的研究。

来源于浙江大学校内网

本公司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的翻译服务,并为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老师提供多语种的论文翻译服务。

翻译语种 更多>>
英语翻译 德语翻译 法语翻译
俄语翻译 日语翻译 韩语翻译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荷兰语翻译
乌克兰语 意大利语 波兰语翻译
丹麦语翻译 希腊语翻译 泰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 越南语翻译 阿拉伯语
专业范围 更多>>
· 安全环保 · 电力能源 · 银行保险
· 法学翻译 · 天文地理 · 钢铁冶金
· 航空航天 · 道路桥梁 · 地质采矿
· 建筑工程 · 金融财会 · 经济管理
· 交通运输 · 仪器仪表 · 医疗器械
· 医药卫生 · 石油化工 · 机械电子
译者 更多>>
· 法语机电专业翻译 张先生
· 法语财经专业译者--王先生
· 法语金融保险专业译者 --...
· 法语翻译石油化工专业译者 ...
· 德语电子专业翻译 黄女士
· 德语法律专业翻译 李先生
· 德语医药翻译 赵女士
· 法语机电专业翻译 张先生
· 法语财经专业译者--王先生
· 德语财经金融保险专业译者 ...
· 德语石油化工专业译者 --...
· 法语金融保险专业译者 --...
· 法语翻译石油化工专业译者 ...
业绩 更多>>
· 法语翻译业绩
· 德语翻译业绩
· 俄语翻译业绩
· 日语翻译业绩
· 西班牙语翻译业绩
· 韩语翻译业绩
· 意大利语翻译业绩
· 葡萄牙语翻译业绩
北京翻译公司 地址:海淀区太阳园4号楼1507室 电话:010-82115891 82115892 bjhyw@263.net QQ:800022641
上海翻译公司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路443弄10号楼804 电话:021-31200158 shkehu@263.net, QQ:390645976
美国翻译公司 地址:450 N Atlantic Blvd Monterey Park, CA 91754, Tel:1 626 768 3096 信箱chinatranslation.net@gmail.com
加拿大翻译公司 地址:46 Ealing Dr, North York, Toronto, ON, M2L 2R5 电话:647 624 9243 bjctn@vip.sina.com
太原翻译公司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迎泽西大街奥林匹克花园7D202 电话:15034183909 Email:tykehu@163.com
澳大利亚Chinese Translation客服电话:61 02 91885890,国内其他地区统一电话:950 404 80511  
京ICP备05038718号-3
北京翻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