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王竹 职称职务: 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学系系主任 联系电话: 0571-88206168、13325716901 电子邮箱: wlb-art@163.com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1978年8月—1982年7月:在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2)1986年—1990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3)1991年2月—1991年11月:在法国波尔多建筑学院访问、进修 工作经历: (1)1982年8月—1988年8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助教 (2)1987年8月—1993年8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讲师 (3)1993年8月—1997年12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副教授 (4)1997年12月—2000年6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授 (5)2000年3月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6)1998年10月—11月:赴日本国日本大学访问、讲学 (7)2000年7月至今:在浙江大学任教授、博导
工作(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人居环境、地域建筑、城市景观。 主要研究项目: (1)1997年—2000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绿色建筑体系与住区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 (2)2002年—2004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城镇基本住居单元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 (3)2002年—2004年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绿色建筑机理与适宜性途径研究”,项目负责人 (4)2005年—2006年承担浙江省重大委托项目“推动建筑节能与新材料应用”,项目负责人 (5)2006年—2008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湿地类型基本人居生态单元适宜性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参加人 (6)2004年—2006年承担杭州市政府研究项目“杭州城市形象与景观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 (7)2005年—2006年承担余姚市政府研究项目“余姚城市景观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 (8)2005年—2007年承担“四川九洲集团国际软件园”规划与设计,项目负责人
论文或著作: 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 (1)《绿色建筑》(专著),王竹,副主编,1999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2)Research framework on the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l and mechanism of green settle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Z.Wang、Y.He、J.Ge,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2004(6),p75-80,(EI收录) (3)地域绿色住居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神经元网络的理论构建,裘晓莲、王竹,华中建筑,2003(3),p7-8,(EI收录) (4)绿色住居地域基因理论研究概论,刘莹、王竹,新建筑,2003(2),p21-23,(EI收录) (5)绿色建筑体系的导衡机制,王竹、王玲,建筑学报,2001(5),p58-59 (6)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研究的科学基础与方法论,王竹、魏秦、贺勇、李立敏,建筑学报,2002(4),p45-47 (7)从原生走向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绿色窑居的地区建筑学解析与建构,王竹、魏秦、贺勇、王玲,建筑学报,2004(3),p32-35 (8)柔性下垫面塑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贺勇、王竹,建筑学报,2005(1),p56-58 (9)城市景观敏感区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赵秀敏、王竹、丁承朴,建筑学报,2005(7),p15-18 (10)居住下垫面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王子平、王竹,建筑学报,2005(10),p34-36 (11)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体护岸景观方法初探,贺勇、王竹,建筑学报,2006(3),p 20-21 (12)以纵向科研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王竹,香港建筑师学报,2001(4),p58-59 (13)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教育体系架构与人才培养实践,王竹,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1) (14)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王竹、贺勇、魏秦、王玲,浙江大学学报,2002(12),p659-663 (15)研究型大学专业教育评估促进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为例,葛盈辉、王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p44-47 (16)绿色住居界面机理研究初探,徐淑宁、王竹,华中建筑,2004(2),p26-28 (17)封闭与开敞——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阳台设计思考,李波、李文驹、王竹,华中建筑,2004(2),p57-58 (18)杭州清河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赵秀敏、丁承朴、王竹,华中建筑,2004(5),p133-136 (19)“深绿色”理念与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于文波、王竹,华中建筑,2004(5),p123-124 (20)“之内”与“之外”—两种空间基本状态的解读,陈斌鑫、王竹,华中建筑,2004(6),p57-60 (21)高层住居适宜性空间环境浅析,黄坚、王竹,华中建筑,2004(6) (22)杭州湖滨街区城市环境意象与空间景观的诠释,张海燕、王竹,华中建筑,2004(6),p95-97 (23)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特色的探索,王竹、朱晓青、王佶,华中建筑,2005(2),p95-98 (24)城市住居绿化菜单系统构想,王佶、王竹,华中建筑,2005(4),p94-95 (25)“后温州模式”的江南小城镇底商住居探究,王竹、朱晓青、赵秀敏,华中建筑,2005(6),p97-99 (26)触及建筑的深层结构——基于印度建筑师柯立亚建筑作品的类型学分析,郭牧、王竹,华中建筑,2005(6),p97-99 (27)“馆驿后三号”的尴尬处境:再读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王杉、王竹,华中建筑2005(12) (28)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维解析,黄昱、王竹,华中建筑,2006(2),p107-110 (29)杭州城市广场景观的变迁和发展思考,何丛芊、王竹,华中建筑,2006(2),p118-120 (30)滨水住区“柔性界面”探讨——以京杭大运河(杭州城区段)为例,贺勇、王竹、徐淑宁,华中建筑,2006(3),p118-120 (31)地区建筑原型之解析,魏秦、王竹,华中建筑,2006(6),p42-43 (32)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杨欢、王竹,华中建筑,2006(6),p 16-20 (33)混合社区适宜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于文波、王竹,建筑师,2005(12),p70-73 (34)地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架构,魏秦、王竹,新建筑2000(5),p16-18 (35)从原生走向可持续发展—地区建筑学解析与建构,王竹,新建筑,2004(1),p46-48 (36)竖向组织居住空间形态的多义解析,倪新锋、王竹,新建筑,2006(2),p66-70 (37)城市开放空间公众意象的影响因素研究,石坚韧、赵秀敏、王竹、外尾一则,新建筑,2006(2),p71-74 (38)社区公园的声景观研究,赵秀敏、王竹、石坚韧,新建筑,2006(4),p118-122 (39)江浙地区中小城镇城市化模式初探,贺勇、王竹、朱晓青,规划师,2004(6) (40)美国城市蔓延之后的规划运动及其启示,于文波、刘晓霞、王竹,人文地理,2004(4),p55-58 (41)城镇居民心理变迁与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郭牧,王竹、郭凌云,城市问题,2005(3) (42)长江三角洲地域绿色住居评价体系研究,王竹、王杉、裘晓莲,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43)建成环境评价在多方参与型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赵秀敏、王竹、石坚韧,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p287-291 (44)杭州西湖风景区街道改造研究,范婕、王 竹,山西建筑,2006(5),p24-25 奖励、荣誉或社会兼职: 奖励、荣誉: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 (3)冶金工业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6)建设部“华夏建筑科学技术一等奖” (7)建设部“绿色建筑创新三等奖” (8)国际建协“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三名”(指导教师) (9)省级优秀科技论文奖多项
社会兼职: (1)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2)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 (3)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 (4)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 (5)《国际低平地技术》杂志(EI全文收录)顾问编委 (6)《中外建筑》杂志编委 (7)《建筑细部》杂志编委 教学工作: (1)承担本科生专业课程2门 (2)承担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2门 (3)承担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2门 (4)已培养博士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5名;毕业硕士2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
来源于浙江大学校内网
本公司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的翻译服务,并为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老师提供多语种的论文翻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