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淀青羽摘自《青年时代》
2009年5月14日上午10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搂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可往日总理身边的翻译费胜潮却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个面容有些陌生的美女翻译。坐在总理身边的美女翻译是谁?有什么背景?翻译能力怎么样?中外记者在记者会开始之前就开始交头接耳,纷纷谈论起她来。
记者会开始了,总理引用的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古诗词一经美女之口翻译出来,举座皆惊。第二天,多家媒体将“当今最火、最受欢迎、最上镜的英文女翻译”等诸多形容词加之她身,一时间,这个温婉浅笑、气质娴雅的女孩张璐成了网络红人。网友们无不惊叹:追星就要追这样的星!
“高翻”交替,
知性张璐完美“爆发”
随着记者会现场一阵掌声和“咔咔”响起的快门声,温总理出现了。
“咦,总理身边的翻译换人了!”台下一位记者先发现了,并小声地说了一句,大家顺着她的视线看去,果然,坐在总理左侧的翻译不再是费胜潮,而是一位美女翻译官。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Myconsciencestaysuntaintedinspiteofrumorsandslandersfromtheoutside.)“亦余心之所善台,虽九死其犹来晦。”(FortheidealthatIholddeartomyheart,lfdnotregretathousandtimestodie.)
想把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生动地用英文表达出来实属不易,可张璐用她条理清晰、独具匠心的翻译震撼了整个金色大厅,也让她成为中国面对世界的一道美丽风景。时而凝神、时而微笑,她在庄重严肃的时刻能够保持这份淡定,才气纵横的范儿蓄势待发。
同样是记者会,同样是面对众多国际媒体,同样是美女,人们不禁想起了2009年末的王紫菲,这位上海交大的美女研究生在奥巴马演讲会上“一脱成名”,而事后却证明是网络推手精心策划的一次炒作,而张璐不同。她身上的宝蓝色衬衫与黑色西装毫不哗众取宠,甚至在中外媒体的特写镜头对准她时,她依旧保持着职业化的微笑。在央视摄影师镜头的偶然捕捉之下,张璐,这个知性端庄的女性,顷刻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红人。
在网友“慕容继承”的人肉搜索下,众多网友纷纷表达了对这位美女翻译的艳羡之睛:外交学院的高材生、当年的校花现在的“高翻”(高级翻译),当今最火、最受欢迎、最上镜的英文女翻译。
张璐的翻译生涯不算短,但在过去七年中只是协助费胜潮。3月14日,温总理记者会首次启用女翻译,她才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热议话题。说起这个,张璐不露声色,面对众多网友的质疑与评价,她似乎牢牢把握住低调的原则,不声张也不辩驳。
2004年,留学英国伦敦攻读外交学的张璐似乎找到了新的命运的转扼点,经过严苛的考试,她进入了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2008年,张璐幸运地成为温总理的专职翻译费胜潮的协助翻译,并凭借干练的素质成为翻译处副处长。
这是一个不错的信号,意味着新老“高翻”交替的时刻来临。张璐也紧紧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她曾经的努力、积淀终于在这次记者会上完美“爆发”!
她的个人魅力并非一蹴而就
1996年,张璐顺利进入北京外交学院国际法系,这一培养众多外交人才的高等学府让她神往不已。与其他同龄女孩一样,张璐的性格直率、开朗,短发的她常常被人误解为“假小子”。然而,“假小子”也有沉静的一面一一目不斜视、沉浸书香。如果你在外交学院的图书馆流连,和管理员交谈,管理员仍会津津乐道当年那个痴迷书籍的学生张璐。
张璐对于英语的热爱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她喜欢阅读《泰晤士报》、《每日邮报》、《今日美国》、《参考消息》等,直观的英文读物,无限启发着她青春爱幻想的头脑,这注定了张璐今天的强劲风头。人们对于外交部翻译室,总有一种神秘感和崇敬感,比如浩如烟海的翻译资料,比如道听途说的“魔鬼训练”,在张璐看来,这些只是生活的历练罢了。
2009年,已是翻译处副处长的张璐在母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看着台下学弟学妹们年轻羞涩的面庞,张璐也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起自己的职场生活。她说自己工作十分忙碌,为了保证翻译工作的质量.自己除了深夜加班,还必须每天阅读《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听BBC、VOA、CNN,并做大量详尽的笔记。听她一席活,在座的学弟学妹更加佩服这个带着偶像光环的师姐了。
笔者试图联系张璐的学弟“大智”时,他言谈中充满对张璐的崇拜:“学姐谈论了许多关于翻译的经验和感想,这只是她回母校的一个交流,其中涉及一些个人体验以及她工作中不太方便公开的东西。她希望不要外流,我想应该尊重师姐的意愿,不太方便具体透露。”
其实,大家如今看到的那个沉静优雅的女高翻,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显现出她不凡的个人魅力。前不久,有记者在山东济南找到了几位张璐的昔日同窗,从他们口中,这才对这个出生于济南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她首先是个才女,其次是个淑女,另外,她的综合素质也很高!”这是同学和老师对张璐最多的评价了。那时候的张璐,课桌上总是堆满了英语报纸。但不论哪个同学问她什么问题,不管多么细枝末节,张璐都会耐心解答。
而在张璐高中时的同桌陈浩看来,现在的张璐虽然身居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一职,但“她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张璐是个很低调的人,她把自己现在的工作看得很平常,经常说‘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现为济南第二十中学历史老师的刘源与张璐是高中同班同学,她也说:“张璐的英语水平很好,和我们应试的学法不一样,她很注重口语。对了,她还是我们班排球队的呢!”
看着他们个个都因为是张璐的同学而自豪,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张璐可以走红网络,成为年轻人热捧的偶像了。原来,她的个人魅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英文的世界很玄妙,
自信的光芒很灼热
张璐红了,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璐的妈妈孙丽娃非常谨慎,反复强调:“女儿并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不过做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张璐妈妈只是说,张璐从小到大很努力,也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很不错的老师,“如果要说点什么,就是要感谢老师,他们对张璐的影响和帮助很大。”
在山东省实验中学保存的学生成绩单上,看到这个如今被誉为“国家级水准”的翻译官的名字。张璐中学时期的英语分数虽然优秀,但在这所尖子生云集的重点高中里,其实也不算拔尖。“我一直认为高分并不等于高能力,英语水平高但不见得要得满分。”张璐高中时的英语老师高德华说。
贵在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对张璐,妈妈丝毫不担心,她说女儿从小就比较懂事,她也很尊重女儿的意见,因为她知道张璐是个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人。对于张璐如今的走红,张璐妈妈说自己有些意外,她对记者和网友表示了感谢,关于女儿的情况不愿再多说。
如今,金色大厅的美女翻译官张璐红了,尽管她可爱知性的蘑菇头和流畅的古诗词译文让人赞不绝口,但是,温总理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来晦”,张璐将“九死”译为“thousandtimes”——因为英文习惯说“死上一千次才够’,却为她引来诸多拍砖和争议。
有网友指出“九死”中,“九”本应该修饰“死”,但是强璐的翻译却意外修饰了“悔”,容易形成“我不后悔一千次去死”的误解,“加讪”译文“fromtheoutside”,违背了国内外“讽刺批评”的内涵。
面对争议,张璐的表情依旧淡定,从虚心接受到温柔笑容。在公众面前,她从不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的情感起伏,甚至在不和谐的声音中,没有来自她的任何文字或话语的陈述与辩解,她用自己一直以来的沉默和淡定来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似乎只有在英文的世界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
过去的两年,翻译处处长费胜潮一直是总理的首席翻译,2009年,张璐才正式担任了总理的翻译。梦想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和以往的助理翻译不同,张璐这次是真刀真枪上战场,而且一个人独当一面。
人们质疑女翻译的能力,尽管总理对张璐十分看好,但面对唇枪舌剑,好强的张璐也难以忍受煎熬,常常用通宵熬夜来排解内心喷涌的惆怅。
费胜潮似乎很了解她的情绪,主动找张璐沟通。他并没有给张璐灌输枯燥的理论,而是笑着谈起了自己的经历:一次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一个问题,他居然没有反应过来,词句机械而顺畅地脱口而出,紧随其后的是全场的大笑,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自己是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
张璐不由被费胜潮逗乐了,心理压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缓解。成为费胜潮的助理翻译后,她深深体会到了作为总理翻译的不易,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翻译就失去了生动的魅力。
不清楚别人是如何达到这一境界的,也无法确认该花多少时间能够做到,不过,她一直坚信,扎实走好每一步,才是对自己的英语天分的最好诠释。“总体来说,她翻译的不错,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全国人大外事委的一个官员翘起了大拇指。
和以前伴随领导人的那个内向的女孩相比,如今的张璐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俨然已经成为青年偶像的她,对于自己的突然走红也显得很是淡然:这不过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已。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无他,唯手熟耳。这样一个知性、淡然、朴实的女子,怎能不美丽?(作者/细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