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经过一年多重修,终于揭开面纱。
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影院”,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杰作,湮没在周围越来越高的天际线中,湮没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以至于2008年1月3日开始停业整修,也是无声无息。
寻找“译意风小姐”
“能不能帮我们登个启事,寻找大光明当年的‘译意风小姐’?”大光明电影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根林问记者。
什么是“译意风小姐”?对旧上海电影史颇有研究的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告诉记者,她们是当年大光明放映好莱坞电影时的同声翻译,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配音演员。1939年,大光明专门从美国一厂家特制了一套同声翻译设备,称为“译意风”,在上海的影院中独此一家,观众付一角钱买一张“译意风”券,可以得到一副耳机,观看外国电影时,插上耳机就能听到翻译。“译意风”一经运用,就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赏,一位记者形容:“像是带了一位到美国去镀过金的伴侣,连对白都念给我听。”很快,上海不少影院都装上了这样的设备。
事实上,大光明有一位著名的“译意风小姐”,如今客居美国,她就是好莱坞华裔女星、奥斯卡华人评委卢燕。82岁的她至今怀念上世纪40年代担任此项工作时的时光,“这曾是我最喜欢的工作。我可以看很多电影,而且不只看一遍。”
当时,大光明招考“译意风小姐”要求很严格,报名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英文基础,且思路敏捷,口齿伶俐,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嗓音也要悦耳清晰。而做“译意风小姐”待遇相当诱人,每天担任一场电影的翻译,工作两小时,所获报酬足以满足一个大学生的开支所需。卢燕当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是工读生,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为此才报考了“译意风小姐”。
这是卢燕的第一次“触电”,她发现了自己演戏的天分。“我模仿各种角色,简直是在后面演‘独角戏’。我的声誉很好,很多人就专门跑来要买卢小姐翻译的影片。”卢燕回忆说,1947年,她出国留学,才把这份工作辞了。
张伟告诉记者,“二战”以后,观众对“译意风小姐”的要求,从最初的“译其大概”,平淡表述,发展到了视剧情、分角色演绎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讲解片中特有的电影语言。一个“译意风小姐”在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理解:“‘译意风’是融电影、话剧、演讲于一炉,集艺术之大成,极声色之能事。在‘译意风’中,我尽量地沉浸在每一个角色中,我不单是翻译对白的意思,而且间接地用戏剧的口吻,使每一句话都说得如剧中人一样生动有力。凡是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我都传达给听众……如果有冗长的过程,或是没有对白的‘蒙太奇’镜头等,也要加以说明。”
“应该还有‘译意风小姐’住在上海……这次在修复大光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历史、很多故事都已经模糊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见证人只会越来越少。”杨根林说,他们不光想寻找“译意风小姐”,还想寻找更多的见证者,为这座“远东第一影院”留下更多的资料。
能够带回昔日辉煌吗?
今天,随着众多现代化多功能多厅影院不断涌现,曾创下“连续11年票房全国第一”辉煌的“远东第一影院”,票房领先地位不再。如今的重修再开,能够带回昔日辉煌吗?
改建后的大光明,特色仍然是“大厅”———拥有上海独一无二、规模最大的电影放映单厅,有1365张座位。“从电影的音响效果来说,大厅显然比小厅效果更好。”杨根林说,他希望大光明能够让观众回到大厅。“如果能够达到50%的上座率,那我们就成功了”,杨根林说。这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20年前,大光明的上座率能达到75%左右。
为了打好“历史”这张牌,大光明还利用底层原本的疏散通道,设计布局了“影院历史文化长廊”,放置了原有的图片、文字和发电机、胶片机等实物,力求让观众在走出影院时,能对大光明的“光影八十年”,有一个更为立体的感受。
尽管“传统”是大光明的重要卖点,但这并不影响它拥抱新技术。这次改建大光明最大的变化,是增添了5个小厅,最小的一个厅只有26个座位,最多的113个,其中一个引进了最新的杜比3D立体数字放映机,“是现在中国的3D影院中设备最先进的”,影院的几个负责人不断向记者强调。在正式开业之前,咖啡馆、时尚餐厅等设施也将陆续开业,让80年历史的老影院更多一些时代感。
“我们实行分级票价,大厅五六十元,小厅是七八十元,VIP贵宾厅在100元左右。”杨根林告诉记者,这个价格在上海的电影院中,并不属于最高,但也和一流的电影院相当了。但从今天起,到3月正式营业之前,票价都将打对折,促销力度不可谓不大。
1928年,大光明第一次开幕,梅兰芳担任揭幕嘉宾,周瘦鹃在他主编的《申报·自由谈》中刊登《梅开光明记》,将梅兰芳与当时之“国花”梅花联系起来:“梅开光明”,意义深远,大光明影戏院“他日群葩低头,意中事耳。”
80年历史的大光明,期待再次盛开的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