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同声传译行业新闻

华译网对于某些翻译公司拖欠或抵赖同传译员费用的一些看法。

华译网翻译公司评论:不断听说元培翻译公司倒闭的消息,非常吃惊。不过这个新闻里的一些说法我们是不同意的。大家不能因为看到几家翻译公司拖欠翻译费用或恶意抵赖翻译费用的问题,就怀疑所有翻译公司的信誉。另外,是否能足额拿到报酬还要看翻译质量,不能仅仅听译员的一面之词吧。本文中这句话是否有点武断呢“能否及时拿到报酬,全看翻译公司的‘良心’”。莫非翻译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客户和翻译公司如果有足够证据和理由能够证明翻译服务确实有质量问题,翻译公司和客户是有权扣减翻译费用的。

-----------------------------------------

  一小时5000元,年入五六十万,上海紧缺人才——

  同声传译,素来是众人艳羡的金饭碗。然而,捧着金饭碗的同声传译员,也遇到了“讨薪难”。近日,微博上、论坛里,出现了一系列翻译讨薪贴,其中就包括上海的同声传译口译员们。

  记者调查发现,同声传译多为自由人,以接翻译公司的项目为收入来源。能否及时拿到报酬,全看翻译公司的“良心”。

  上海正在打造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同声传译的群体也随之扩大,但市场规范、行业准则、法律定性还未跟上,这群高端人才的权益保障出现空白。

  网事

  微博、论坛频现“讨薪贴”

  “作为一个大型翻译企业,为什么要大面积欠译员的翻译费,而且拖欠时间这么长?”“为什么你们敢于这么做,难道不怕失去民心被翻译抛弃?”“元培公司拖欠译员费用!”近日,在微博和译无止境BBS上,出现了一系列翻译“讨薪贴”。

  这些帖子显示,从今年2月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兼职译员被元培翻译公司拖欠酬劳,多则数万元,少则数千元。

  记者联系到其中数位上海译员。其中一位今年春天为某国际会议做同传,至今没有拿到酬劳。“我做同声传译这么多年,以前至多被拖欠两三个月,从没有像这次这么久。”他曾与该公司项目负责人联系多次,但没有进展。

  而另一位译员Eviling告诉记者,当他们向当时的项目负责人讨要酬劳时,对方“要么不接电话,要么回复‘客户尚未回款’,要么说‘没钱、继续等吧’。”

  记者登录元培的官方微博看到,它的简介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笔译和口译服务供应商,2010年上海世博会笔译口译项目赞助商”。而这一点,在网贴中被译员们频繁提及——当时接下项目正是看中这个名头,如今大公司带头欠费,让他们对行业前景忧心。记者看到,该公司的官方微博上,没有对网友的@质询作出任何回复。

  记者拨通官微上贴出的电话,对方表示4月前的费用已全部发放。记者报出被欠款译员的名字,请她核实一下是否打款,她让记者转财务部查询。记者致电该公司财务部,始终无人接听。记者再次拨通该公司总机转公关部,对方表示没有公关部,也没有对外发言部门。

  调查

  同传没有全职接项目靠“感觉”

  尽管,译员们在网上对拖欠酬劳一事义愤填膺,但真正愿意实名见报的很少。一位同传告诉记者:“媒体把我们渲染得太光鲜,但实际上我们相比翻译公司是弱势群体——我们会想,也许再等等就能拿到钱了,万一惹怒对方,能拿到的变成拿不到了;也会想,如果暴露名字,有可能其他翻译公司会对自己有想法,以后接活儿就难了。”如此小心谨慎,折射出同传对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无力感。

  事实上,从接项目的第一步起,他们就进入了法律真空状态。一位同传向记者表示,“没有翻译公司会出二三十万的年薪养一个专职同传。他们找到客户,拿到钱,再去社会上找同传来做,零风险。”而同传本身也不愿意被一家公司“套牢”,尤其是具有一定口碑的同传,一年能赚五六十万,比待在公司挣得多。不做公司人,有没有收入,就看接不接得到活儿。大多数同传和翻译公司的合作基于彼此的信任,通常几个电话、几封邮件就敲定;只有极少数会签兼职协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

  Eviling发给记者一份《兼职译员合作协议》电子档,上面对乙方(译员)的约束非常详尽,而完全未提及甲方(翻译公司)逾期未打款的违约责任。

  更关键的是,这份协议有去无回,“对方让我打印纸质版一式两份,签字后快递给他们,他们敲好公章后,再快递一份给我。但他们没这么做,我现在手头一份都没有了。”

  遇到拖欠酬劳的公司,他们目前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在网络上、圈子里,曝光公司的名字,互相提醒“永不合作”。

  从5000元/小时到5000元/天市场野蛮生长

  在过往媒体的报道中,同传是一小时5000—8000元的高薪工作,但记者却发现,某些翻译公司的报价为一天5000到8000元。与这一巨大反差相呼应的是:京沪两地有数千家翻译公司,其中很多都宣称承接同声传译业务,但能胜任同传的译员,两地相加不过数百人,而其中的精英只有数十人。

  为何会形成如此反差?一位资深从业人员告诉记者:有些翻译公司会以低价抢到项目,然后去找低价的同传;有极个别的公司接到项目后,找不到较好的译员,就找差一点,再找不到,就再往下找,能拉到谁就是谁,最后连在校大学生都拉来做,质量可想而知。

  这样的市场乱战,已经影响了同传的整体形象。记者了解到,少数国际会议的主办方,已经对同传失去信心,要求大会只用交传(说完一段,翻译一段),不用同传。一些资深译员对此非常痛心:想不到同传在有些客户心目中已经变成了这样!

  同传这个行业从上世纪末兴起至今,不超过20年,黄金发展期就在近10年,各种行业标准尚未建立。记者在联系行业协会的过程中获悉,上海华侨口译工作者协会(SAI)今年4月才成立,而此前中国还没有口译协会。

  SAI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协会成立的目的正是为了规范行业秩序,打造良好的业态环境,提升会议口译的质量,保护译员的权益。但目前还在起步阶段,需要时间逐步完善。

  观点

  同传的定性是个空白课题

  不受聘于公司,以接项目作为收入来源的同传,该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尹维耀告诉记者,同传与翻译公司属于劳务关系,不受劳动合同法保护,“同传和翻译公司,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不会干涉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但在现实中,同传是相对弱势的一方,这的确是个问题。”

  劳动关系专家则对此持不同意见:同传与翻译公司介于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之间,还不能定性。这两者适用的法律、养老金、工伤、报酬、一旦发生争议的举证方式都不同。“同传看似高收入人群,但在法律定性上是个盲区,这个盲区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剑,让他们处于不安全感中。”他呼吁社会各界可以关注这一空白课题,让同传也拥有法律保护伞。

  从目前情况来看,尹律师表示,同传要维护自身权利,首先就是要靠自己,“同传作为稀缺人才有谈判的筹码,可以要求翻译公司把敲过章的协议快递过来,自己签字、保留,这样就避免了协议有去无回的可能。而这也是日后发生纠纷最重要的证据。”其次,发生纠纷后,如果同传怕麻烦不想打官司,他建议可以求助免费法援,或者通过行业协会中的法务来维权。


翻译样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