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同声传译行业新闻

“同声传译”工作压力不比警察小

“同传”,是“同声传译”的简称,又称会议口译,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箱子”是业内人士对同传工作室的称呼。“箱子”一般设置在会场正对主席台的地方,不大的空间隔音密闭,工作时,同传可以通过一个玻璃窗口观察会场情况。

  关在“箱子”里、戴着耳机的“同传”工作起来很“神”,耳机里持续不断传来的语言信息,“同传”瞬间就能把它准确、完整地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传递出去,神奇之处还在于,按照“同传”行规,这个“瞬间”不超过三秒钟。

  工作压力不比警察小

  某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王老师,是英国巴斯大学同声传译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多次联合国会议“同传”经验。“持续工作20分钟是极限,即使最优秀的‘同传’,超过这个时间都无法集中精力继续下去,所以‘同传’都是2到3个人轮替进行工作。 ”王晓伟说,她在英国的第一堂课就是在“箱子”里进行的,一堂课下来对专业最深刻的认识就是“紧张”。

  紧张来自课堂上的影子训练。所谓影子训练就是让嘴和耳朵“各自为政”,如果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人立刻跟着重复他刚才说过的话,这并不困难,但“影子训练”意在拉长时间差:一个人先说10秒钟,另一个人再跟上开始重复他说过的话,这时耳朵听着对方正在说什么,嘴里必须重复出来。最让人紧张的是影子训练的最高阶段:听到的是一种语言,几秒种后用另外一种语言复述出来,并且持续保持这样的状态,“那一刻,真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脑袋。”课堂上的紧张还会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箱子”上课每次都有录音,课后老师会进行回放,两个声道,一个播放原音,一个播放译音,翻译的精准与否,搭档之间的水平高低,一“听”了然。

  王老师说,“不过,和真正的实战相比,课堂上的压力只是小巫见大巫。 ”对此,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杜争鸣也感触很深。身为资深的“同传”人,杜争鸣发表过多篇同传研究的论文。他告诉记者,警察是世界公认的高压力职业,而根据国外有关机构对“同传”从业人员所做压力测试表明,“同传”承受的工作压力和警察相当。

  杜争鸣介绍说,“同传”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无法预料”。“同传”在国际会议上用得最多,国际会议涉及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发言人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即使同一种语言,还存在不同的口音。他说,虽然会前可做功课,但复杂的现场情况尤其需要“同传”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积累、灵敏机智的应变能力这三大素质。杜争鸣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没想到轮到一位美国代表发言时,他只会讲美国南方“土语”,“听到发言的那一刻,心脏似乎停止了跳动,他口音重得甚至听不出他讲的是哪国语言……”所幸的是,凭着扎实的功底,短暂的适应后,杜争鸣和搭档还是顺利完成了“同传”任务。

  高薪一天顶白领一个月

  据了解,在以小时为计薪单位的工作中,同声传译的价码一直高居榜首。“同传”的身价究竟几何?有人形象地说:做一天顶小“白领”做一个月。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联合国会议“同传”的报酬被视为国际会议“同传”的薪酬标尺,一般每人每天800美元,其中不包含补贴,“同传”的工作基本以一场会议6小时计,由3名译员轮流承担,平均每人每小时的收入在300美元左右,一般不超过400美元。在我国,每人每小时2000元人民币左右是普遍行情。

  但是,这样的高薪来得并不容易。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同传有固定的“群”。“群”里的“同传”大致可分为两种,大多数“同传”有固定职业,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同传”工作;少数人是专门从事“同传”的自由职业人,每年工作100天,其余时间就“孵”在家里,或者四处度假,过“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薪水那么高,为什么不做全职”,“一年为什么只工作三分之一时间? ”对于此类问题,“太累,吃不消”是全职、兼职“同传”共同的回答。

  上海新东方学校口译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同传”和口译教学工作的邱政政告诉记者,“同传”这个行业进门也很难。高级口译是一门高难度考试,每年全国考生多达12万,但通过率只有8%,但即使获得高级口译证书,也只是表明具有了做“同传”的基础条件。以一个英语专业八级的人为例,“要入行,起码要再听烂500小时的录音磁带。 ”他说,进“同传”这个“群”其实没有证书要求,全靠口碑和实力,只要做得好,就会不断收到邀请,相反第一次做砸了,基本上职业生涯也就此终结。

  邱政政说,别看坐进“箱子”每小时的薪金数以千计,但很多功夫都花在“箱子”之外。他第一次做“同传”是出于偶然。那年他认识的一个“同传”界好友接了个会议,但没想到会前三天突然感冒,由于感冒会影响思维速度,好友就把会议交给了邱政政。这次会议是中美包装集团举行的行业会议,从行业术语到相关法律法规,三天里一共看了多少资料,邱政政说不清,但一天只睡2个小时的“超级亢奋”状态却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已经入行多年的邱政政说起“箱子”外的功夫,他的经验是,做好一个会准备三天是常态。

  缺口没有传说的那么大

  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快速迈进,以前鲜有人知的“同传”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同传’缺口很大”的预测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随着苏州召开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同传’成苏州紧缺行业”等说法也开始出现。

  杜争鸣却对此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目前,中国“同传”从业人员从需求上来说基本持平,之所以有“缺口大”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从业人员的统计口径造成的。在国外,世界口译协会是统计“同传”从业人员数量的重要渠道,该协会实行会员推荐制,由于中国“同传”很少有人加入该协会,所以造成了中国“同传”就业人数少的印象。其次,“同传”行业有固定的圈子,“‘同传’随着会议走,用熟不用生”已是业内约定俗成的事,一般来说,不同城市的会议策划公司、不同行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同传”,所以,一座城市从业人员较少,并不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同传”数量存在缺口。

  “‘同传’虽然已经走入大家的视野,但这个行业真正发展好,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磨合。”王晓伟说,在国外,“同传”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很多会议上,都有会议主持人答谢“同传”工作人员的会议环节。此外,会议方都会提前很多天把相关资料交给“同传”,给他们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但国内很多会议都是临会前才把资料交给“同传”,“同传”刚到会场就直接上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做好高质量的会议是每个‘同传’所追求的,但这点常常被人忽视”,王晓伟对此有些遗憾。
 

(xinyu摘自苏州日报) 


翻译样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