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82115891
  • bjhyw@263.net
  • 021-31200158
  • shkehu@263.net

同声传译行业新闻

中国社会发展论坛上哈佛学者使用耳机听同声传译

  2009年10月25、26日,在哈佛大学,由中共中央党校和哈佛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发展论坛”召开。

  这是双方两年来第二次对谈,主题包括了社会平等、教育和公民社会、城乡协调发展、政府与民间的关系、社会价值观与社会政策、人口、环境与健康。

  中央党校代表团抵达波士顿时阴雨绵绵,而论坛当天天气放晴。中央党校的卓泽渊教授觉得,“怡人秋色”“内涵丰富”。

  论坛冠盖云集,主持人介绍各位与会名人,滴水不漏,大家鼓掌就花了不少时间。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AnthonySaich教授,以“中国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期的政府治理”为题,作主题演讲。他开场的第一句话就引起台下哄堂大笑:“如果奥巴马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苦差事,他应该看看人家温家宝。”论坛主题“社会发展”,主办方之一却是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或许主办方在“社会发展”的主题中,更倾向于以基层民生需求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同声传译的障碍

  举办论坛的CGIS大楼是哈佛最新的建筑之一。砖色大楼里的蔡氏阶梯型演讲厅里,与会者150余人。

  学校里一般的学术论坛,通常没有刻意营造的热络,更多是老友相见的温馨。而此次论坛,西装笔挺的人们互相热烈的握手,谦让谁先进门,大家手中都攥着一叠交换来的名片。与会者都大有来历,名片上罗列着教授、委员、会长等头衔。

  哈佛大学副校长Dominguez在致辞中解释了哈佛与中国之间学术的密切往来,似乎想要撇清哈佛想插手中国政治的意图,而强调哈佛做得最好的两件事,一是教育,一是研究,“这也是哈佛能给当代中国最好的贡献”。

  论坛中,中央党校代表团清一色中文发言,并在哈佛学者发言时使用耳机听同声传译。而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在用英语发言时,偶尔会蹦出几个中文字,例如“构建和谐社会”、“三反五反”等,往往赢得中国听众赞赏的笑声。

  论坛举行适逢中国国庆后,哈佛大学教授BarryBloom在欢迎辞中提到,中国在庆祝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成果时,更应该省视快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并在学术基础上,提出可行建议,因为“中国社会发展受到影响,对全世界也会造成巨大影响”。

  孔夫子是论坛的“热门人物”。Bloom教授不惜篇幅地引用了从“大学之道”至“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整段文字,“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仍与这段话息息相关”。此外,“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多次被提及。

  中央党校张伯里教授在致辞时,开门见山地提到“新中国一甲子”、“立党88年”,然后使用了包含“两个没有变”“GDP保八”“十七大描绘的蓝图”等词汇。当他提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都遇到障碍时,隔壁戴着同声传译耳机的美国老太太露出不解的神色。

  谦让时段迅速结束

  Saich教授作主题演讲时提到,新中国60年来,实验了“各种各样的治理方式”,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惨烈的失败”。这令台下的中央党校的学者们皱起了眉头。

  Saich教授进一步发表了他的最新数据统计结果:民意反映,中国政府的有效度是亚洲国家中最高的;民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从中央到地方递减;民众对政府施政最满意,且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有基层教育、水电、桥梁马路建设等,最急迫期待解决的包括社会福利、失业、环境管理等方面。

  在这些观点表达时,中国的学者和官员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开幕式还没完,双方互相谦让赞美的时段却已然结束,美国学者这么快就火力全开,确实令人有点措手不及。

  哈佛大学MartinWhyte教授也发表了他调查到的当今中国民众对于社会不平等的数据。有趣的是,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社会资源不均并不“像他们应该的那么在意”,而对于社会主义残存的一些体制的不平等(例如户口)有更多的不满。此外,相对贫困农村人口对生活的满意度竟然普遍高于城市人口。

  一位中方代表对此回应道:“农村人口现在很高兴,我们应该多做些事,不然等他们回过神来,就来不及了。”

  “论战”

  用餐时间,大会宣布:“社会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形。这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是美国头痛的问题。我们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中式自助餐,但是由于分量不足,请发言人和领导们先行移步用餐。”不过,主题致辞后的6场分主题座谈,就没有那么幽默了。

  座谈中,两国学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互动,不知是不是因为语言的隔阂,大家在握手之后都相敬如宾,正襟危坐。而座谈后的问答也都温和,除了一位华裔女士直接问道:“中国到底什么时候才开征财产税?”她的提问得到了既安全又令人满意的回答:“中国正在朝这方面努力。”发言者之一、哈佛大学邱成桐教授明确地指出,中国应该少发几个没有意义的国家奖项,而多把机会给年轻有为的教授。邱教授的发言,收到最多的回响和发问,提问者仿佛都把邱教授当作了中国教育的救星。

  最能称为“论战”的一场座谈,关于城乡协调发展。与会学者在农民工问题上意见南辕北辙,形成了三派。哈佛学者认为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活应该受到保障和照顾,将农村人口减少后,农村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中央党校的学者则有两种主张:一是应该城乡一体化,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党校代表团张团长说:“哈佛学者的意见对中国不一定有借鉴,但是很有趣。”坐在台上的哈佛教授苦笑着两手一摊,莫可奈何。

  在以“中国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中的文化重构问题”为题的发言中,中央党校的谢鲁江教授将“国学热”看做中国人寻根的一个表征。一位加拿大小伙子发问:“这种价值观是从政府由上至下推向民间,还是反之?”谢教授回答说:“在美国,往往认为政府要求的事就是坏事,但是在中国不然。”闭幕式上,中美双方学者一致觉得:争辩中有可能达成共识,也可能存在分歧,重要的是求同存异。卓泽渊教授,更是作诗一首献给大会,带着微笑抑扬顿挫的朗诵:

  才在盛夏初相识,又聚哈佛秋色中。

  华夏复兴势所必,世人关爱情最浓。

  坦诚直言美国友,和谐发展中国梦。

  挥手告别查尔斯,期待北京再相逢


翻译样稿